骨科
發表于:2008-5-15 20:15:59 作者:admin
一.概況: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骨科創建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當時由著名外科專家劉潤田教授主持骨科工作。1989年骨科遷入醫院主樓后,病床增至38張床,2005年外科中心大樓落成,骨科病床增加至82張,目前加床后開放床位達96張,現有教授、主任醫師9名,副教
授、副主任醫師7名,主治醫師9名,住院醫師6名,技術人員4名,護師28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4名,有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學位的10名,碩士學位13名,骨科歷屆主任為劉潤田教授、郭世紱教授、劉松年教授、張義修教授、王沛教授、馬信龍教授,現在由馮世慶教授主持工作,經過幾任主任的領導和大家的努力,現已形成了以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為重點,以創傷外科為基礎,醫療、教學和科研全面發展的天津醫科大學重點學科。
二.醫療技術:
臨床醫療方面在幾代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高、難、新的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外科、骨腫瘤、肢體延長、矯形等手術,同時又按骨科亞專業劃分為8個組,主要按解剖部位分為:腰椎、膝關節組,頸椎、胸椎和肩關節組,髖、踝和骨盆專業組,四肢創傷和手外科組。相繼開展了一系列國內外領先水平手術,其中脊柱外科手術如頸椎前后路手術,胸、腰椎
...(查看科室全部簡介)
前后路手術,原發性和轉移性脊柱腫瘤切除和脊柱重建手術,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急、慢性脊髓損傷減壓、固定手術;關節外科手術,如全髖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及關節置換翻修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創傷骨科的一系列手術如Liss手術、MIPO手術、DHS手術、DCS手術、PFN手術、各種髓內釘技術、鋼板固定技術及肢體延長、皮瓣覆蓋及斷肢再植手術等。
回顧歷史,醫療技術在不斷更新和發展,其中:
1.脊柱外科:建科初期,骨科在劉潤田教授的帶領下在全國首先應用“脊柱截骨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所致駝背畸形,并在此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論是手術例數還是水平均在國內遙遙領先;劉潤田教授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全椎體切除手術。同時骨科也是全國較早開展頸椎前路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醫院之一。在郭世紱教授主持工作期間,非常重視內、外科結合,病房內經常收治一些骨軟化癥、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腎性骨病、以及氟中毒所致的骨代謝異常等疾病的患者,探索發病機制,尋求治療方法。針對骶骨腫瘤手術出血的問題,張義修主任較早開展了術中臨時阻斷腹主動脈,控制術中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沛教授繼續發展臨床脊柱外科,深入研究了腰椎管狹窄的病理解剖特點,提出安全手術的原則,創建脊柱外科手術安全法:“蠶蝕法”,“漂浮法”和“開窗法”,并較早開展了胸椎管狹窄的手術治療,對中重度狹窄的手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2.張義修主任提出骨結構代謝的理論,將生物力學和骨科臨床知識結合,加深了對股骨頭壞死的認識。同時,馬信龍教授進一步深化了股骨頭壞死的生物力學研究,制定了股骨頸骨折后系統、全面的診斷、治療方案。
3.骨創傷方面,王沛教授較早引入并認真貫徹AO技術,大大降低了骨折開放復位內固定術后骨折延遲愈合和不愈合的發生率。同時,張弢主任利用肢體延長技術治療復雜性開放骨折骨塊缺損,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4.在顯微外科方面,1973年由吳桂森主任主持完成了天津市首例斷指再植手術;馬信龍主任在天津市較早的應用游離背闊肌皮瓣治療急性創傷性足軟組織缺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5.在關節鏡方面:馮世慶教授率先完成在關節鏡下BTB重建前十字韌帶手術,取得滿意療效,同時開展膝關節疾患的關節鏡微創手術。雪原教授較早開展肩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肩峰撞擊綜合癥。
6.脊柱脊髓損傷:在郭世紱教授、馮世慶教授帶領下率先開展脊柱脊髓損傷的臨床和病理評價,尤其是在脊髓急慢性損傷等研究領域國內外處于領先水平。
7.醫療設備: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骨科在全市率先引進神經電生理儀、手術顯微鏡、C型臂、導航等設備,使得對于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達到了新的高度。如神經電生理儀對周圍神經疾病的診斷更準確和客觀,并為頸腰椎疾病的鑒別提供了客觀依據。同時術中監護為脊柱安全手術提供了保證,避免了脊髓和神經根的副損傷,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C型臂為骨折閉合復位和微創復位提供了可能,減少了手術創傷和術中出血量,利于患者早期康復。實時導航能夠準確引導內植物的置入,減少組織暴露和出血,避免了重要結構的損傷,提高了脊柱微創手術的安全性。手術顯微鏡對斷肢再植和脊柱微創手術提供了保證。
三. 科學研究
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1996年成立了天津市運動醫學研究室,F骨科實驗室擁有多自由度的力學測試機和實驗動物手術室、組織病理室,擬成立天津市生物力學研究室。
骨科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子課題,衛生部、教育部、市科委、市衛生局及校院級不同級別科研課題40余項,年科研經費平均達100萬元左右。發表在國外、中華以及國內核心期刊100多篇。獲得科研成果多項,其中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填補天津市衛生局空白項目9項,成果鑒定12項。發表專著9部和參編多部,其中:《脊柱損傷》劉潤田教授主編;《脊柱外科學》(國內第一部脊柱疾病專著)劉潤田教授主編,郭世紱教授副主編;《臨床骨科解剖學》郭世紱教授主編;《代謝性骨病學》郭世紱教授副主編;《骨質疏松》郭世紱教授主編;《脊髓損傷》郭世紱教授主編;《肩關節外科學》郭世紱教授主編;《骨科臨床診斷學》馬信龍主任主編;《微創脊柱外科學》馮世慶教授主譯。同時王沛教授主持制作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腰椎間盤突出癥》,已公開發行。
科研方向包括:
1.脊柱疾患的病理解剖及其臨床特征的相關研究
2.急慢性脊髓損傷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3.生物力學方面,即骨結構代謝的研究:包括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和骨折愈合等方面
4.組織工程修復骨科疾患的相關研究
四. 教學與人才培養
骨科現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4名,有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學位的10名,碩士學位13名,在讀博士生12名,在讀碩士生60名。目前承擔著大學本科、七年制、留學生和研究生教學。骨科舉辦“學生上講臺”挑戰杯比賽,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在教學改革中受到專家好評。
人才培養方面:馮世慶教授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天津市131第一層次人選,天津醫科大學新世紀人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新世紀人才,國務院特貼專家。雪原主任獲得天津醫科大學新世紀人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新世紀人才。同時馬信龍主任、趙虬主任赴韓國進修學習;雪原主任赴日本進修學習;郭洪剛博士赴新加坡進行博士后工作;馮世慶教授赴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進修學習。
五. 學術交流及社會職務
郭世紱教授曾擔任兩屆《中華骨科雜志》主編、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醫學會骨科學會主任委員。
王沛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脊柱外科學組委員、天津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脊柱脊髓雜志編委,曾擔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委員、第3-6屆《中華骨科雜志》編委、《臨床骨科雜志》編委、《脊柱外科雜志》編委、《天津醫科大學學報》編委。
馬信龍主任擔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天津骨科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天津創傷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專業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華裔骨科學會理事;中華骨科雜志編委;臨床骨科雜志編委;中國骨與關節外科雜志常務編委。
馮世慶教授擔任中華骨科雜志編委、中華外科雜志編委、中華實驗外科雜志編委、中國矯形外科雜志編委、脊柱外科雜志編委、實用骨科雜志編委和天津醫藥雜志編委,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脊柱功能重建學會中國分會常委、華裔骨科學會理事、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計算機輔助外科分會委員、天津市醫學會骨科學會委員兼秘書長,天津市醫學會骨科學會脊柱學組副組長,天津市醫學會骨科學會關節學組副組長,天津市青年聯合會委員。
鄭永發主任擔任天津市骨科分會中青年委員。
雪原主任擔任康復醫學會理事、康復醫學會創傷學組秘書,天津市骨科分會中青年委員。
侯巍副主任擔任天津市骨科分會中青年委員。
劉濤主治醫師擔任天津市骨科分會中青年委員。
李暉主治醫師擔任天津市骨科分會中青年委員。
我科自1998年成功舉辦全國脊柱外科繼續教育學習班7屆,每年與會者100多名。
六.人才輸出和醫療技術援助
“62.6”時期我科派牛精(原名粟青芳)同志去寧夏回族自治區支援醫療工作,由于工作突出并得到當地的認可,留到當地成為醫療骨干至今。1976年適逢地震期間張義修主任帶領醫療組到各災區工作。1985-1987邰杰主任參加赴剛果援非醫療隊,因對脊髓灰質炎后遺癥手術工作突出,得到剛果政府的表揚。1998年楊鳳順主任在院領導的帶領下參加抗洪醫療隊。2003年“非典”時期我科朱郁芳和李娜護士長、邢穎君護士、王志鋼醫生、劉濤醫生積極參加醫療隊奔赴醫療前線。2004-2006年趙虬主任去西藏支援醫療技術工作,歷時1年半。
(隱藏科室簡介)